坡普腹链蛇

Amphiesma popei   Schmidt
   

  123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具腹链的小型游蛇。头背土红色,近口角处有一浅色圆斑,枕侧另有一
较大浅色椭圆形斑;躯干及尾背面灰褐色,背侧有二条由浅色短横斑缀成的点线,纵贯
全身。腹鳞142以下,背鳞最外行平滑。
描述依据标本 海南五指山10雄15雌1幼、尖峰岭1雄2雌、白沙1雌以及地址
不详1雄2雌,广西瑶山1雌,湖南莽山1雄3雌,贵州罗甸1雌,共13雄25雌1幼,
39号标本。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362+156)mm,活重23.5 g;雌性(345+162) mm,活重18g(均据海南岛五指山标本)。
头略大,与颈区分明显。头背土红色,近口角处(最后一枚上唇鳞上)有一浅色圆
斑,枕部两侧各有一较大的浅色椭圆形斑,左右枕斑几在颈背相接;顶鳞沟前三分之一
处两侧有一对浅色小点;上唇鳞前6枚白色,后缘黑褐色;下唇鳞白色,鳞沟黑褐色。躯干及尾背面灰褐色,两侧D5-D7间,每相距2-3枚鳞有镶黑边的浅色短横斑(或仅为二个并列的小点斑),前后缀连构成点线,较明显地纵贯全身。腹鳞及尾下鳞的两外侧灰褐色,近外侧各有一黑点,前后缀连成链纹,左右二链纹之间为灰白色。
眶前鳞1,偶有2;眶后鳞3,仅1号的右侧为2;颞鳞2(1)+1(2);上唇鳞8,3-2-3 (2-3-3)式,个别一侧为9 (3-3-3)或7 (2-2-3);下唇鳞9-10(偶为7或8),前4-5枚切前颔片;左右前颔片相切,短于后颔片;左右后颔片排成“八”字 形,其间介以1-2枚纵列及一对并列的小鳞片。背鳞19-19-17行,除两侧最外行,均
具棱;腹鳞雄性131-142,雌性131-138;肛鳞二分;尾下鳞雄性74-88对,雌性67-84对。湖南莽山1雌尾下鳞第5及第2、10、6成单枚。
上领齿24-28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或由前到后渐次增大。
Pope (1935: 125)记述了海南标本的半阴茎形态。
文献记载:海南那大正模1雄第一对下唇鳞为颊鳞分开彼此不切(见原始描述图),模式系列(2雄4雌)腹鳞130-137,尾下鳞78-86对(Schmidt, 1927)。海南6号(其中5号为副模)腹鳞130-140,尾下鳞78-88对(Pope, 1935)。湖南芷江1雌腹鳞136 (Glass, 1946)。广东连平及广西罗香2雄1雌腹鳞137-138(平均137.3),尾下鳞
71-79(平均75)对(Mell, 1930)。广西瑶山雄+雌13号腹鳞131-140(平均135),尾下鳞71-85(平均77)对(范曾浩,1931)。广西瑶山2雌腹鳞130-135(平均132-5),尾下鳞69-70(平均69.5)对(Malnate, 1962)。贵州各地80雄腹鳞131-142,尾下鳞73-81对;101雌腹鳞131-138,尾下鳞66-76对(伍律等,1985)。


大小

全长雄性(362+156)mm,活重23.5 g;雌性(345+162) mm,活重18g(均据海南岛五指山标本)。

生物学

多发现于低山区流溪或其他水体,4月末到5月初在海南五指山区黄昏时分此蛇集中活动于刚翻耕已灌水尚未插秧的稻田中。解剖贵州荔波与雷山各1号,胃内容物为泽蛙;解剖6月29日采自荔波1雌,输卵管卵6枚,米黄色,卵径(15-20)mm×(9-10)mm(伍律等,1985)。副模之一(AMNH27765)有成熟卵2枚胚胎处于发育的极早期,说明本种为卵生(Pope, 1935)。
垂直分布:281(贵州榕江)—920m(贵州罗甸)。

生境信息

多发现于低山区流溪或其他水体,4月末到5月初在海南五指山区黄昏时分此蛇集中活动于刚翻耕已灌水尚未插秧的稻田中。解剖贵州荔波与雷山各1号,胃内容物为泽蛙;解剖6月29日采自荔波1雌,输卵管卵6枚,米黄色,卵径(15-20)mm×(9-10)mm(伍律等,1985)。副模之一(AMNH27765)有成熟卵2枚胚胎处于发育的极早期,说明本种为卵生(Pope, 1935)。


海拔范围
国内分布

湖南(芷江、宜章)、广东(连平)、海南(澹县、白沙、琼中、乐东)、广西(桂林、宜山、金秀、龙胜)、贵州(册亨、榕江、雷山、荔波、贵定、独山、罗甸)、云南(西双版纳)。国外未见报道。